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中新網上海11月27日電(記者 許婧)“中國和東盟之間還有更大的合作空間和合作前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徐奇淵25日晚作為主講嘉賓線上出席“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的中國與東盟合作前景”主題講座時說。
分析了越南、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優勢和短板,徐奇淵認為,越南現實優勢明顯但長期挑戰有限,而印度現實困難較多但長期發展潛力較大。以越南為例,越南的營商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其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高于印度,然而,越南本身較小的人口和經濟規模,以及重化工業能力的缺乏又制約了其長期發展潛力。
徐奇淵還介紹了東南亞地區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情況,指出中國從東南亞國家的出口當中實際上間接獲得了更多的增加值。“這些積極變化體現了中國與東盟產業鏈供應鏈的融合,這種經貿關系是互利共贏的。”
徐奇淵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和中美經貿問題。當晚的講座中,他從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出發進行分析,指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網絡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但是通過中間品的出口中心度、進口集中度兩個維度進行分析,發現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當中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徐奇淵分析認為,中國面臨全球產業鏈重塑的沖擊以中美沖突為主線,以數字化、疫情沖擊和低碳化作為三條輔線共同作用,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全球化使我國面臨更多挑戰。全球化可分為跨境消費、跨境生產以及當前跨境信息流動為主導的三個階段。在當前全球產業鏈重塑的背景下,中國面臨產業外移、內遷以及區域重組的選擇。他指出,每一個選擇均有其正面和負面兩種情形。比如說產業鏈外遷,過度外遷確實會導致產業的空心化,但合理的外移也是產業升級的自然過程,有利于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生產網絡。在過去十年中,從中國產業鏈面臨外遷的壓力來看,經歷了四個階段,但如今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反而上升了,特別是2018年以來也是這樣。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存量在華外資業務角度來看,截至到2021年,產業鏈外遷的壓力也沒有當時想象的那么大。
“總體而言,中國鞏固產業鏈存在幾方面的樂觀因素。”徐奇淵表示,一是超大國內市場規模對外資企業有很強吸引力,2021年在華外資企業的內銷、出口金額分別達到了2萬億美元和1.1.萬億美元。總體來看,在華外資企業已經基本確立了“在中國、為中國”(in China for China)的戰略。二是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回報率相當高,甚至明顯高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三是對于一些中間國家,以越南為例,中國與其存在明顯的互補關系,即使看競爭關系,中國也具有絕對的主導優勢。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則談到,區域生產網絡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趨勢,中國應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國家,尤其是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推動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
此次活動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聯合承辦的系列講座“經邦論道”第80期。(完)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