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世界周刊丨“冰凍”歐洲
本周,法國總統馬克龍訪美,但法蘭西24電視臺這樣評論道,盡管拜登為馬克龍鋪上了紅毯,鳴響了禮炮,但卻難以掩飾美國和歐洲之間越來越深的裂痕,美歐關系表面上保持熱度,但下面卻透出一絲寒意。
當地時間12月1日晚,美國總統拜登和夫人吉爾在白宮北門廊迎接前來出席國宴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夫人布麗吉特。
這是拜登就任美國總統近兩年來首次舉行國宴。據《今日美國》報道,從餐桌裝飾到菜肴搭配,都由第一夫人吉爾·拜登親自挑選。
國宴的前一天,白宮專門從緬因州空運來了200多只龍蝦,配餐的酒水來自加州納帕谷。
美國第一夫人 吉爾·拜登:這次晚宴的設計靈感來自我們共同的紅、白、藍三色國旗,這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自由、民主、平等與友誼。我們希望這個夜晚的重要使命能夠達成,那便是平衡我們的友誼。
美聯社認為,美法領導人的會面時機微妙。在俄烏沖突陷入僵持戰、歐洲能源危機加劇的背景下,拜登需要歐洲來維護西方國家的表面“團結”,但這場大費周章的“友誼秀”背后,卻暗流涌動。
馬歇爾基金會地緣政治團隊主管 貝爾茲納:美國舉行盛大的儀式試圖讓馬克龍總統感到在華盛頓受到重視和尊重,美國試圖營造這種氛圍。但是,要想讓歐洲人感覺好受點兒,真正的需求才是應該被討論的。
事實上,就在到訪華盛頓的第一天,馬克龍便公開批評起了美國的巨額貿易補貼政策。
法國總統 馬克龍:過去幾個月發生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們的能源面臨緊缺,在這點上,歐洲和美國的戰爭成本并不一樣。但主要的問題是,美國做出的選擇,尤其是《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法案》都將讓西方陷入分裂,因為它們在美國和歐洲造成的影響天差地別,以至于許多公司會放棄在大西洋彼岸進行投資。
德國之聲直言,《通脹削減法案》,正在成為拜登“美國優先”政策的新近糟糕示范。美國總統拜登曾表示,“供應鏈將從美國開始從美國結束。”
這份總價值7500億美元的預算法案最核心的內容便是在清潔能源領域進行大幅補貼。簡單來說便是:“在美投資、在美制造”。
根據該法案,美國聯邦政府將向購買指定價格區間內的新電動汽車的美國消費者提供7500美元稅收抵免,向購買二手電動汽車的消費者提供4000美元的稅收抵免,同時,法案還取消了電動汽車生產企業每年20萬輛的補貼上限。但獲得這些優惠的前提是,無論是汽車組裝還是部分核心部件的生產,必須都是在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內制造。
對于電動汽車的最核心部件——鋰離子電池,法案特別指出,從2023年1月起,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至少40%的關鍵礦物質必須來自北美自由貿易區,此后比例逐年上升,到2029年這一比例要求將達到100%。
據彭博社報道,目前,在美國銷售的電動汽車70%不符合補貼標準,但隨著該法案的正式簽署,越來越多的國際汽車企業開始重新籌謀布局。
美國梅賽德斯奔馳管理委員會主席 卡蘭紐斯:新EQS將成為美國和世界最暢銷的車型之一,我們感謝艾維州長擴建充電設施的倡議,同時也要感謝聯邦政府的獎勵機制。
今年夏天,梅賽德斯奔馳宣布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市投資興建大型汽車電池生產廠。據當地媒體報道,該廠將在2023年前完成10萬塊鋰離子電池的生產目標,為塔斯卡盧薩市當地創造超過600個就業崗位。在未來四年內,該廠計劃為美國所有的奔馳EQS系電動汽車提供電池,同時幫助亞拉巴馬州打造數萬個電動汽車充電站。
8月,福特汽車宣布暫停在西班牙巴倫西亞投資生產下一代電動汽車的計劃。福特方面并未過多解釋該決定的原因,僅表示,福特對歐洲市場的前景進行了重新評估。
隨后,韓國起亞汽車和現代汽車分別表示,將在美國的佐治亞州和亞拉巴馬州追加投資,提高在美生產電動汽車的產量。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對此擔憂地表示,拜登政府這是在以高額補貼的方式吸引全球的企業、特別是歐洲企業的投資引向美國。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專員 東布羅夫斯基斯:這項《通脹削減法案》引發了很多憂慮,其中的條款歧視性地針對所有領域的歐盟企業,我們僅僅要求對歐洲企業公平對待,歐洲的出口商品應該得到和美國商品的同等待遇。
12月1日,在拜登為馬克龍舉行國宴的下午,有記者就此事向拜登提問,拜登的回答干脆利落。他說:“不會,美國不會道歉,我也不會道歉,這法案是我簽的。”
這樣“霸道”的回答不禁讓人想起拜登的前任。
時任美國總統 特朗普:歐盟是敵人,看看他們在貿易中對我們做了什么,(說到敵人)你可能想不到歐盟,但他們就是(敵人)。
2018年,為對抗美國科技巨頭的壟斷行為以及加強對歐洲民眾的數據隱私保護,在法國牽頭下,歐委會通過對跨國互聯網巨頭征收數字稅的相關法案,這意味著,以谷歌、臉書為首的美國科技巨頭將被征收3%的數字稅。
但令歐洲人沒想到的是,特朗普直接對歐洲的汽車等進口商品做出征收懲罰性關稅的威脅。最終,歐洲不得不暫緩了征稅計劃。
《華爾街日報》認為,在如今共和黨控制眾議院的背景下,《通脹削減法案》很可能將是拜登在國會獲得通過的最重要的支出法案,甚至可能成為拜登唯一的政治遺產。一名美國高級別官員向美國電視新聞網表示,將《通脹削減法案》送回國會調整的可能性如同取消感恩節一樣渺茫。
《政客新聞網》這樣評論道:對于歐洲來說,特朗普無疑是個實用主義“怪咖”,而他的繼任者——拜登則要更狡猾。友誼只會被他掛在口頭,而在關鍵時刻他會連招呼都不打地拋棄朋友。
文章指出,“美國不打招呼地突然從阿富汗撤軍,沒有征求北約盟友意見;隨后美英澳在暗地里簽署核潛艇協議,讓法國損失“世紀合同”;如今,美國靠“天價氣”和武器大發戰爭財、用競爭性補貼“掏空”歐洲工業,拜登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讓歐洲猝不及防。”
馬歇爾基金會地緣政治團隊主管 貝爾茲納:歐洲制造商們說,“你想要干什么?我們因為(制裁)俄羅斯而受傷,你希望我們和中國脫鉤,現在你們美國也不買我們的東西了,你知道,我們會死的。”
11月21日,據路透社報道,馬克龍邀約49名歐企高管共進晚餐,呼吁他們留在歐洲。
馬克龍敦促歐盟加緊推出以牙還牙的“歐洲產品購買法案”,以對抗美國挑起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次日,11月22日,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與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表示,同意歐洲應該共同應對華盛頓作出強硬回應,歐洲必須優先捍衛自己的利益。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認為,美歐間的貿易戰可能因此一觸即發。
美國“政客”新聞網刊登標題文章評論稱:“拜登一直忽視歐洲,歐洲領導人是時候認識到這點了。”文章寫道:“每一次受到美國的怠慢,歐洲人都會感到震驚、氣憤和沮喪。”如今正面臨寒冬的歐洲人愈發意識到,“美國還是那個自私的美國”。
但歐洲新聞臺也不禁發問,如今無論在經濟、能源還是國防上都高度依賴美國的歐洲,真的有能力與美國叫板嗎?
據氣象預報公司Maxar Technologies本周公布的報告顯示,歐洲中北部的氣溫將遠低于往年同期的平均氣溫。其中赫爾辛基低于歷史同期平均氣溫低約6.9攝氏度,巴黎則要低約6.6攝氏度。
冬季的第一場持續寒流正在對歐洲的電力供應進行考驗。受“阻塞模式”(A blocking pattern)的影響,異于往常的寒冷天氣將可能會持續到12月中下旬,這將導致中北歐的供暖需求增加。
受此影響,在奧斯陸的Nord Pool交易所,本周三,北歐日電價飆升8.2%至每兆瓦時373.23歐元,這是歐洲經歷夏季能源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為了達到歐盟提出的到明年3月節能15%的目標,法國巴黎政府從今年9月起開始執行縮短夜間照明計劃,埃菲爾鐵塔、巴黎市政廳、博物館以及所有區政府辦公樓的熄燈時間全部提前。
進入11月末,很多歐洲城市陸續點亮了圣誕樹和節日裝飾燈。與往年不同的是,很多城市使用的是LED節能燈飾,將能耗大大降低。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為了不失氛圍,人們發明了騎車為圣誕樹發電的“妙招”。
布達佩斯市長 歐爾斯:任何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可以嘗試用自己的力量點亮一棵六米高的圣誕樹,我們想發明一種與往年一樣漂亮的裝飾,但同時又不需要能源成本。
雖然節日氣氛未減,但歐洲新聞社坦言,今年的“歐洲圣誕夜”將變得暗淡很多。不過,比圣誕裝飾更緊迫的問題是歐洲的工業正在因能源價格飛漲而面臨大幅減產。
11月23日,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警告稱,歐洲工業集團正在因高昂的能源成本而變得缺乏全球競爭力,這可能“導致美國的經濟統治和歐洲的衰弱”。歐洲必須“扭轉正在發生的去工業化進程”。
在德國的路德維希港坐落著全球最大的化工制品生產商——巴斯夫的巨型工廠。在這塊總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的廠區,分布著總長達1771英里的管道,將125個分廠相互連接。
巴斯夫每年消耗的天然氣量相當于整個瑞士的天然氣年消耗量,其中近36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如今這家化工巨頭由于能源危機正面臨關停廠房的威脅。
據《衛報》報道,歐洲的化工行業約占歐洲工業天然氣消耗量的四分之一,成為遭遇能源危機的最前沿企業。巴斯夫是否能正常運轉可以說關乎整個歐洲,從牙膏、藥品、餐具,再到輪船、汽車、飛機的零部件的生產,都有化工材料息息相關。這家化工巨頭一旦“罷工”,將對歐洲各個行業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讓整個歐洲陷入危機。
巴斯夫的發言人近期表示,進入冬季,企業將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量,減少部分歐洲產品的產量。但如果能源供給不足50%,集團將被迫前所未有地關停整個廠區。
彭博社財經記者 德扎姆:歐洲將天然氣用于供暖、工業生產的原材料,歐洲使用天然氣發電,天然氣對歐洲經濟體真的非常重要。我們看到一些公司正在減產,其中一些企業可能永遠無法恢復到能源危機前的生產水平。
對于眼前的形勢,政治新聞網歐洲版直言,美國正在從俄烏沖突中大發橫財。
據大宗商品機構開普勒(Kpler)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10個月美國液化天然氣 (LNG) 總出口量比2021年同期增長近11%,其中對歐洲的出口量飆升近150%。美國已經成為給歐洲供氣最多的國家。
據美國財經媒體“商業內幕”報道,在大西洋區域,美國能源公司每向歐洲運輸一艘裝載17.4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扣去航運成本和人力成本,可從中獲利超過一億美元。
以法國月交付天然氣期貨價格和美國瓦哈中心天然氣價格為例,每百萬英熱(MBTU)的天然氣價格在美國市場的售價約為7美元,而到了歐洲,這一價格便翻了5倍多。
歐洲議會德國議員比蒂科費爾感嘆道:“美國在天然氣上賺的錢不要太多!”
對于歐洲來說,明年的情況只會更糟糕。據國際能源局(IEA)的測算,明年全球的液化天然氣總供應量將會增加約200億立方米。而在2022年,歐洲預計總共將從俄羅斯獲得6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如果在2023年這部分天然氣全部被俄切斷,歐洲的天然氣根本撐不到冬季的來臨。
11月30日,馬克龍在華盛頓公開抱怨美國漫天要價的行為。
法國總統 馬克龍:當我們談到打仗、烏克蘭和地緣政治,我們總是親密無間地合作。但是當你看看二月(俄烏沖突爆發后)的情況,歐洲的天然氣和能源價格正在飆升,我們成了冤大頭。
同時,馬克龍在采訪中表示,期待在未來數日內與普京展開對話,尋找結束俄烏沖突的方案。
然而,就在第二天,拜登表示,自己并不著急。
美國總統 拜登:事實情況是,我沒有近期計劃和普京先生展開對話。
除了在液化天然氣上大發橫財,美國軍工企業借俄烏沖突也賺得是盆滿缽滿。
11月29日,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向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當面喊話。他說:“上次我受邀參加北約部長級會議時,我帶來了三個詞,武器、武器和武器。今天我帶來了另外三個詞,快點、快點、快點。”
據福布斯新聞網報道,從俄烏沖突爆發至今,歐盟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近50億歐元的軍事援助,大量武器援烏導致歐洲國家的武器庫存面臨嚴重枯竭。11月初,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歐盟成員國要迅速“補貨”。
據美國雅虎新聞網報道,自俄羅斯2月份對烏克蘭發動軍事攻勢以來,歐盟國家已承諾購買價值約2300億美元的新武器,而從美國軍火商購買的武器占歐洲全部武器采購的一半以上。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1年,美國制造的武器占荷蘭武器采購總量的95%,挪威的比例為83%,英國和意大利分別為77%和72%。
不過,就在近期,歐洲開始尋找新賣家。
今年10月,韓國簽署了其歷史上最大一筆軍售訂單,向波蘭出售288架“天舞”(Chunmoo)多管火箭炮、1000輛現代Rotem K2坦克、600多輛韓華的K9榴彈炮以及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的數十架戰斗機。相比美國,韓國的武器不僅質量好、交付快、最重要的是更便宜。而這也是除土耳其外的北約國家首次在北約圈外采購關鍵武器系統。
據美國《政客新聞網》報道,美國官方對此十分緊張,白宮官員透露,美方正密切注視著歐洲的此番舉動。在《政客新聞網》看來,歐盟國家認為美國趁俄烏危機大搞機會主義,并因此越來越憤怒。
11月28日,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杰夫對此評論稱,美歐之間的現實利益沖突,很可能導致“難堪的離婚”。美國無意分享他的收入。相反,他偷走了“伴侶”的最后一點積蓄,然后毫無顧忌地塞進了自己口袋。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警告稱,歐洲能源危機或將持續數年,而美歐“補貼爭端”與“產業爭端”將讓歐洲的經濟雪上加霜。這不禁讓人想起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的一句話: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但是做美國的盟友則是致命的。
如果說前幾年美歐關系陷入“冰河時期”,那么如今可能讓美歐聯盟陷入“冰凍時刻”。這段所謂的“跨大西洋關系”正處在“歷史性的緊要關頭”。(央視新聞客戶端)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