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中新網衢州7月23日電(張斌 董易鑫 王舒怡)“家里是雙職工,放暑假沒空照顧孩子”“樓上有人跳繩,動靜太大擾民”……近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信安街道斗潭未來社區的居民在“鄰禮通·三民工程”小程序應用(下稱“鄰禮通”)上發出如是訴求。
一樁樁民眾身邊的小事看似“雞毛蒜皮”,卻真實地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中新網記者采訪了解到,在柯城區,以“鄰禮通”為牽引,諸多當地民眾身邊的“小事”正在被重視與解決。
“我在‘鄰禮通’看到社區正面向暑期大學生招募志愿者,開展公益托管,幫助雙職工社區居民緩解帶娃的壓力,就報名參加了。”近日,今年大二的斗潭未來社區居民翁星月說,和她一樣,眼下有十多名大學生志愿者正在社區幫忙開設各類興趣課程,陪伴青少年度過假期,讓其父母安心上班。
在斗潭未來社區,越來越多民眾“活躍”在“鄰禮通”小程序應用上。該社區黨支部書記李雯告訴中新網記者,從反映訴求到解決問題,“鄰禮通”已基本形成由“民情溝通”到“為民服務”的回路閉環。
“社區工作需要重視居民的每一件‘小事’,從‘鄰禮通’應用上線至今,我們已經通過應用辦結事項30000多件。都說‘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希望不管是居民家里有需要幫忙的地方、還是居民覺得社區哪里有問題需要改善、或者是居民覺得鄰里之間有哪里溝通不暢,都可以得到及時回復與解決。”李雯說。
目前,“鄰禮通”已集成“醫保通”“南孔助殘”“報事報修”“物業繳費”等40余項服務應用和場景。同時,在“鄰禮通”的“民情檔案”中,當地對殘障人士、空巢老人等14類重點人群進行“紅黃綠”分類管理,提供個性化服務。
例如,針對空巢老人,“鄰禮通”對子女不在同城、身體不好的居民標注為紅色;有子女在同城,但身體欠佳的居民標注為黃色;雖然獨居但身體狀況好的標注為綠色。網格員都會根據顏色的不同,定期上門看望。
“我70多歲的弟弟一個人住,這里的社工常常會上門關照他,給他送菜送水果。”今年82歲的閻樂山是歸國華僑,曾旅居加拿大近20年。回衢州定居后,他就一直在斗潭社區開展公益性質的書法培訓。“我會寫毛筆字,能開個班聚聚人氣,我很快樂。關心、關愛都是互相的。”
不僅在城市,今年7月,柯城區將“鄰禮通”推廣至農村地區。作為第一批“用戶”,當地萬田鄉上蔣村黨支部書記蔣峰告訴記者,幾天前,自己在“鄰禮通”收到一條村民上傳的報修事項:“村籃球場的路燈好像壞了,總是一閃一閃。”
“我聯系師傅很快就修好了。這段時間,村里正在推廣‘全域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籃球場就是其中一個‘陣地’。特別是晚上,籃球場人很多,不能因為路燈的原因打消大家的熱情。”蔣峰說。
在他看來,“鄰禮通”最方便之處,還是實現村民信息、待辦村務一屏可掌、一目了然。
“比方說,我需要統計村民的一些信息,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看到,不用回辦公室看,也不用手寫登記,節省了很大的工作量。”蔣峰說,村務信息的數字化正幫助村干部更好開展工作,助推了鄉村的高質量發展。
如其所言,“鄰禮通”起源于2009年衢州在推動農村工作中探索創新的一項有效機制——以“建立民情檔案、定期溝通民情、為民辦事全程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三民工程”相關做法。后來,該市發現‘民情底數不清,民情的溝通不暢,民意服務不優’的問題同樣出現社區。
為此,近年來柯城區以打造“三民工程”升級版為目標,聚焦現代社區建設,數字賦能打造“鄰禮通·三民工程”數字化應用,旨在為居民提供優質集成服務,全面提升現代社區治理水平。
日前,柯城區委書記蔣國強對中新網記者說,“鄰禮通·三民工程”應用是推動發展、優化治理、完善服務、促進穩定的重要載體和抓手。未來,柯城區各級各部門將牢記殷殷囑托,走深走實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在優化線上功能、落實線下機制、強化工作閉環等方面下功夫,打造新時代“三民工程”升級版。
中新網記者觀察發現,中國城市化進程下,民眾感慨“雖然住進高樓整潔美觀,但是少了村前村后的熱鬧勁、街坊鄰居的人情味”;社區工作者也苦惱“治理過程中居民真實數據與需求難掌握,精準服務難開展”。
從基層應運而生的“鄰禮通”不僅在服務端優化了民眾的社區互動體驗,還在管理端構建了基層治理的數字化場景,逐步探索出一條從“為民眾解決好每一件身邊事、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到“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新路徑,全面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