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現象級舞劇大量出現,青年舞蹈家深受年輕觀眾喜愛,專訪業內人士談未來創作思考
爆款舞劇頻出,創作者如何打動年輕觀眾?
舞劇是以舞蹈為主要敘事手段表現一定戲劇情節內容的舞蹈形式。近年來,中國舞劇人才輩出,在創作上始終不斷地實現新突破,逐漸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舞劇創新性發展的藝術新路,涌現出了《五星出東方》《只此青綠》《朱鹮》《紅樓夢》《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大量現象級的作品,收獲了觀眾的認可。
舞劇為何在這幾年頻頻“出圈”?在創作上,現階段的舞劇有哪些問題會困擾創作者?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表示:“近年來,中國舞劇進入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全新發展階段。舞劇如何講好故事,成為創作者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新京報記者從舞劇頻頻“出圈”的現象深挖探索,專訪數位業內人士探討舞劇“熱”下的創作思考。
現象解讀
舞劇類演出場次、票房數據呈上升趨勢
8月,正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辦的“2023首屆天橋舞蹈演出季”開啟下半程演出。從今年6月啟幕至今,本次演出季涵蓋《曹雪芹》《訓誡三則·聶隱娘》《黃河》《花木蘭》《旗幟》《白蛇傳》《西游》等多部舞劇,其中由黎星、李超兩位青年舞蹈藝術家、青年導演共同執導的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一票難求,這些舞劇用舞蹈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彰顯新時代中國原創舞劇的文化底蘊。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舞蹈演出票房收入5.31億元,中國舞、民族舞類型的舞劇項目數量占比達到56%,成為最受演出市場歡迎的舞蹈類型。其中,《只此青綠》超越演唱會與音樂節、話劇、曲藝等藝術門類的各項目,斬獲2022年演出市場票房收入榜首,與《永不消逝的電波》攜手穩居前三。今年上半年,由中國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執導的深圳原創精品舞劇新作《詠春》先后亮相國家大劇院與北京保利劇院,繼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之后,再添“爆款”之作。除了“雙子星”的作品之外,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自首演以來,年輕且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創新追求的優秀藝術家為其注入了獨特的現代審美,已成為“現象級”作品。同時,以《五星出東方》《朱鹮》《火車站》《醒·獅》等為代表的諸多不同題材與類型的舞劇作品,近年來也紛紛“出圈”,所到之處獲得口碑與票房雙贏。如今舞劇市場隨著劇目的逐漸增多,整體行業規模始終呈現上升趨勢。
而在演出場次的數據上,僅以幾部大熱的作品為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實現了文物活用和把美術作品搬上舞臺的跨界融合,自2021年首演以來,演出近240場,2023年更是啟動120場巡演。自2023年3月起,舞劇《詠春》開啟全國首輪巡演,從深圳出發,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武漢、鄭州等全國二十多個城市登場,年內將完成80場巡演計劃。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首演已開啟四輪巡演,計劃年內將進行超過60場的全國巡演。這些“爆款”劇目,雖然巡演城市與場次不斷增多,但各地依然呈現一票難求的火熱局面。
線上傳播讓爆款舞劇頻出
“出圈”“爆款”“現象級”這些近年來看上去經常與舞劇產生關聯的詞匯,很多年前這二者之間并沒有太多關聯。如今當人們回溯舞劇“出圈”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都會想到2020年春晚中,那一驚艷世人的瞬間:由青年舞蹈家朱潔靜領舞的節目《晨光曲》中,伴隨著經典音樂《漁光曲》悠揚的旋律,舞臺上十余位身著旗袍的女子,以板凳蒲扇舞的演繹方式,刻畫出上海弄堂旗袍女性帶著煙火味的優雅體面,向全國人民展示這份風雨如磐的戰亂歲月里難能可貴的靜好時光。作為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極富韻味和華彩的片段,舞蹈播出后便迅速引發熱議,此后該劇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這部由上海歌舞團排演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自2018年上演之后迅速火遍全國。在獲得觀眾口碑的同時,該劇還橫掃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大獎。馮雙白認為,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沖破了舞劇敘事的常規,將電影藝術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和舞臺藝術空間切割相結合,在敲擊電報的聲音效果里,巧妙地、藝術化地輔以電影字幕的提示,給人一種舞臺劇與影視劇結合共生的全新視覺沖擊力。更重要的是,該劇舞臺表演空間的切割在本質上由劇中人物的心理空間所支配,并暗含不同人物的內心視角。尤其舞臺空間不是在玩弄外在的、花里胡哨的空間迷彩,而是通過多點并存的視覺層次,深入挖掘舞劇藝術的內在視野,極大地提高了舞劇藝術的魅力。
從2020年《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晨光曲”開始,2021年《朱鹮》、2022年《只此青綠》到2023年《五星出東方》的片段“錦繡”,每一段精彩片段與億萬觀眾見面背后,都是一部在當年大熱的舞劇作品。不僅限于觀看人數眾多的春晚舞臺,以《只此青綠》為例,其實在亮相春晚之前,作品已率先亮相“B站跨年晚會”,為青年觀眾帶來了新穎別致的舞段。據統計,《只此青綠》在B站播出時間段內,實時在線觀看觀眾達1.8億人次。播出12小時,《只此青綠》單條視頻觀看量達46.5萬次,相關話題閱讀量達到3120.7萬次。線上“定制版”《只此青綠》舞段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了這部舞蹈詩劇。
隨著《只此青綠》在“B站跨年晚會”爆紅,2023年韓真、周莉亞帶著她們的最新力作《詠春》再度回到“B站跨年晚會”,《詠春》播出后即登上熱搜榜,視頻播放量各平臺超2億。韓真認為,無論是《只此青綠》還是《詠春》,她將作品的每一次亮相,都當作是與年輕人之間的相處。而在周莉亞看來,面對傳統文化時首先要有一顆敬畏的心,要和傳統文化去對話,同時轉過身來,還要和觀眾去對話,尤其是年輕人。“傳統文化需要傳承,需要年輕一輩真正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他們才會去主動學習”。通過《詠春》,周莉亞切身感受到了年輕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而相比過去一代觀眾純粹接受的狀態,她認為,現在的年輕觀眾有很強的參與意愿,這也使作品的維度和廣度更加開闊。
創作思考
拒絕孤芳自賞,舞劇該從當下觀眾的需求出發
近年來,在諸多頗具影響力的舞劇編導中,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導演王舸,憑借舞劇《紅高粱》《天路》《歌唱祖國》《旗幟》《五星出東方》等作品,為觀眾呈現了一系列題材豐富、創意獨特、風格鮮明、思想深刻的創作,并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荷花獎”等獎項。2023年,自《五星出東方》片段“錦繡”登上春晚舞臺后,該劇再度在京上演并隨即展開全國巡演,由他擔任總編導的無錫市歌舞劇院舞劇《歌唱祖國》也于今年四月登臺國家大劇院,算上此次“2023首屆天橋舞蹈演出季”中的《旗幟》與《白蛇傳》兩部作品,王舸在近半年時間內已有四部作品連續在京上演。對于自己的編導作品不斷亮相京城舞臺,王舸坦言內心里是感到幸福的。“面對每一次創作,我能做的便是將作品不同的狀態與表達很好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希望他們能夠從中找到不同的看點。”
舞劇作品爆款頻出,一票難求已成為常態,觀眾對舞劇的關注度日漸提升。王舸認為,這是個可喜的改變,除此之外,也代表著舞劇的創作質量與水準一直在不斷地提高。創作者開始根據普通大眾的審美需求進行創作,加之借助國家藝術基金等有力的國家扶持政策,對舞劇這門藝術有著促進作用。同時,如今的社交與電視媒體異常發達,無論是熒屏上的春晚、舞蹈比賽、綜藝節目等,均促進了大眾對于舞蹈演員與作品的關注,接著引發對舞劇的關注。“如今舞劇算是迎來了一個對于自身發展而言,非常繁榮的時期”,對此,導演王舸也清醒地認識到,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身為創作者越要更加清醒,“在這樣一個繁榮時期里,該如何去面對普通大眾,該拿出什么樣的作品讓觀眾喜歡,這其實對每一位創作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無論從選材到立意,還是作品的價值輸出,作品的可看性、可解讀性等方面,創作一定要從當下觀眾真正的需求出發,而不是孤芳自賞。這也是近些年創作者要時刻提醒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
青年力量崛起,藝術質量仍是核心
隨著《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只此青綠》等作品的片段在春晚與網絡平臺亮相后迅速爆火,上海歌舞團首席舞者朱潔靜、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青年舞者孟慶旸等青年舞蹈家得到了青年觀眾的喜愛。而隨著《披荊斬棘的哥哥》《乘風破浪》等競演綜藝節目的播出,也讓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演員唐詩逸以及劉迦、李響等青年舞者為更多人所熟悉。
綜藝節目所帶來的熱度,直接刺激并改變了舞劇線下演出的市場形態,“刷劇式”“蹲通告”“sd(劇院演職員出入口)互動”式的觀演狀態,幾乎已成為當下年輕觀眾與舞劇及創作者互動的常態,也讓這些熱門演出開票即售罄,這些現象已成為當前舞劇市場蓬勃發展的縮影。這些精致又符合當下消費人群審美標準的舞劇作品,如果能夠得到當下文化消費的主力軍、生力軍的支持,如同獲取了流量密碼,讓票房有了相應的保證。朱潔靜曾在一段采訪中表示,綜藝節目就像是一扇窗,窗口為你打開了,你可以推開這扇窗,這應該就是所謂的“破圈”和“出圈”,因為這個光折射進來一定是非常耀眼的,可以意味著一夜之間微博漲好幾萬粉,一夜之間被人熟知,這種感受對舞者而言是非常耀眼、繽紛的。但她也同時表示,縱觀這么多舞蹈節目,能夠出作品的、能夠讓觀眾們年復一年地用時間去買賬的,依然是那些潛心于踏實、安心地工作和跳舞創作的人。
作為“90”后新生代青年藝術家所創作的代表性作品,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始終以一票難求的姿態在當代青年觀眾里證明著自己的號召力。這部舞劇在2019年由江蘇大劇院年輕文化工作者集體投票,從眾多劇目中選出成為創作目標。但將一部人物眾多、矛盾繁雜的文學巨著改編成舞劇,對年輕的主創們而言并非易事。該劇由“90后”青年舞蹈藝術家黎星、李超攜手擔綱導演,黎星同時也是劇中賈寶玉的扮演者。可以說,舞劇《紅樓夢》在不遺余力傳承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秉承尊重原著的原則之時,又將年輕且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創新追求的視角注入作品中,完成了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致敬,也呈現了青年一代藝術家對民族文學經典的重新演繹。
舞劇市場能夠發展到今天的繁榮景象,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當下舞劇觀眾的素養越來越高,也讓很多本就是劇場藝術愛好者愿意選擇來看舞劇,他們之所以愿意選擇舞劇,最核心的關注點仍在舞劇本身的質量。韓真曾表示,“當一個行業內所有的同類作品,質量都達到上乘的時候,觀眾自然會來。如果遇到非常不好的作品,那么可能觀眾看兩次以后,下次他就不會輕易再走進劇院了。這幾年舞劇觀眾增多,就是因為舞劇的質量有慢慢向上走的趨勢,歸根結底,藝術質量仍是最核心的東西。”
專題采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專題策劃/田偲妮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