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今年暑期檔已經過半,電影市場依舊火熱。“觀影熱”的背后,視效技術正成為電影后期制作不可缺少的環節。近年來,國內電影視效產業發展迅速,經過了最初的起步探索階段,如今正呈現崛起之勢。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檔(6月1日至8月31日)總票房(含預售)已突破170億元;其中,7月份累計票房突破87億元,創下中國影史7月票房新紀錄。
從《封神第一部》氣勢恢弘的史詩場景,到《消失的她》海底星空的催淚情節,再到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再現盛唐氣象,如今不同類型的影片中都有視效技術的加成。
電影作為視聽藝術,視聽的感官刺激是觀眾對于一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曾經,“五毛特效”是不少國內觀眾對國產影視劇中視效粗制濫造現象的吐槽。隨著近些年國內電影制作模式改善和數字技術不斷革新,出現了《封神》《刺殺小說家》《獨行月球》《長津湖》系列和《流浪地球》系列等一大批視效制作精良的高質量作品,展現出國內視效制作水平與電影工業化的進步,也在市場上收獲了高票房和好口碑。如今,國內視效行業發展取得了哪些突破?制作水平與國外相比究竟如何?還面臨什么困境?
市場潛力巨大
北京墨境天合數字圖像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一家知名電影視效公司。近幾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獨行月球》《刺殺小說家》《唐人街探案》等國產大片的視效制作均出自這里。
走進公司大廳,陳列柜中擺放著許多獎杯和證書。公司聯合創始人蔡猛剛送走幾位前來洽談合作的客戶,“這段時間明顯感覺整個電影行業的恢復速度加快,去年年底開機項目增多,有不少已準備進入視效制作環節,最近市場上項目也比前兩年增加了許多。”蔡猛說。
今年電影市場的火熱,帶動了視效制作價格回暖。蔡猛告訴記者,前兩年電影市場遇冷,制片方為降低影片成本,視效制作價格會被壓低很多。“今年國內電影票房已突破300億元,只要觀眾不離場,電影消費需求得以釋放,視效行業的復蘇只是時間問題。”蔡猛說。
寶琳創展國際文化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不僅專注于國內電影市場,也在美國加州、韓國首爾、印度班加羅爾等地設立了制作研發中心,參與了眾多海外項目。
“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視效行業發展。新冠疫情的這幾年倒逼我們尋找新的發展路徑,對全球視效行業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寶琳創展運營總監卓娜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從業者們有了很強的危機和求生意識,競爭激烈、風險變化大的市場環境倒逼國內視效公司積極做出改變。“熱錢離去,泡沫被擠掉,一些低效的視效公司退出市場,投資者和創作者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作內容本身,這對于視效行業未來健康長遠發展是利好。”
“近些年,國產電影中視效技術運用比重和投入成本在不斷增大。”大畫眾工電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永說,“以前,有的項目中演員片酬會占據制作成本的一大半,近些年隨著限薪令的出臺落實和觀眾觀影需求的改變,這種局面有了明顯改善,更多的電影制片方愿意將成本用于視效制作來提高影片質量。”曹永透露,以前一部大體量視效電影的制作費往往只占到成本的10%至15%,現在可以達到50%至60%。
如今,視效技術在影片中的運用也更加廣泛。除了戰爭、科幻等常見題材,喜劇、青春類題材影片也會應用視效技術。“去年暑期檔上映的喜劇電影《獨行月球》票房超31億元,影片中通過視效技術制作的數字角色‘剛子’是一大亮點。視效行業正不斷開拓更大的市場,技術更好服務于表達創作,也為創作者提供了新思路。”曹永說。
“市場在積極好轉,但整體恢復還需要過程。”在北京銳藝多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昆看來,視效制作環節是一部影片生產的后端,市場影響會呈現相對的滯后性,“預計國內視效行業完全復蘇還需要3個月至6個月,但行業持續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國內視效團隊逐漸摸索出了技術與本土審美表達的契合點。據曹永介紹,過去國內大體量視效影片更傾向于選擇技術成熟的國外視效團隊制作,但因東西方審美差異和文化價值不同,部分影片呈現的視覺效果不能契合國內觀眾審美,導致“水土不服”。如今隨著國內視效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影片由國內視效團隊獨立完成。
科幻電影是最需要視效技術支持的影片類型。“《流浪地球2》等科幻影片熱映,為視效行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電影美術學會視效專委會主任劉曉清說,“今年籌備開機的科幻題材影視劇項目遠超往年。視效技術是科幻影視劇生產的有機‘土壤’,科幻電影有大量視效鏡頭制作需求,優秀的科幻作品也會推動本土視效產業的發展,乃至提升中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水平。”
“‘科幻熱’的背后,是國家科技水平、電影制作水平和文明基礎的提升與進步。”劉曉清認為,科幻影片不僅能滿足觀眾對未來世界的好奇,還會引發大眾對科技發展的思辨,這對于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國民科學素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多項措施助推科幻電影與視效行業發展。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以科幻電影特效技術發展引領帶動電影特效水平整體提升。2021年,國家電影局發布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再次強調通過大力扶持科幻電影帶動電影特效水平整體提升。
底氣來自技術躍升
國內電影視效產業的逆襲,底氣來自日益成熟的技術。“本世紀初,《臥虎藏龍》《英雄》等影片走出國門,國內電影產業與國際市場合作越來越頻繁,這也是國內視效技術的起步探索階段。2010年,視效大片《阿凡達》引進國內,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國內視效大片的生產創作。”劉曉清說。
“2015年至2019年,國內視效電影市場擴張,接連出現了《尋龍訣》《九層妖塔》《長城》《捉妖記》《妖貓傳》等多部大體量奇幻、玄幻影片。”中國電影美術學會視效專委會副主任、視效導演郭建全表示,那段時間電影業界對視效需求的膨脹,對提升視效行業制作水平起到了關鍵的激勵作用,行業自身逐漸完善生物角色、毛發、真實感物理光照等視覺制作技術短板。2019年后,隨著《流浪地球》等視效大片的出現,國內視效制作技術逐漸接近國際一線水準。
“相比過去,如今國內視效行業規模更加龐大。”劉曉清介紹,膠片時期,視效制作需將膠片掃描成數字影像,工藝復雜、制作門檻高,國內只有幾家公司可以制作,如今隨著數字技術更新迭代,眾多民營視效公司涌現且擁有自己的技術特色。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北塢創新園的諾華視創電影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家認證的高新技術企業,近幾年完成了《妖貓傳》《捉妖記2》《大圣歸來》《風起洛陽》等多部影視劇的視效制作。通過不斷探索新技術,公司在虛擬拍攝、CG數字角色、大動畫電影等方面處于領軍地位。
在諾華視創CEO米春林看來,如今國內視效制作水平已明顯提升。“軟件技術應用層面,我們與國外差距不斷縮小。尤其是立體特效制作,如爆炸、水粒子流體、煙火以及硬表面等生冷物體制作,國內與國際技術水平已很接近。”
與海外視效團隊合作頗多的寶琳創展CEO鄭胤對此也深有體會。“我們參與了《長津湖》《流浪地球2》等影片的制作,發現國內的技術水平并不比國外差。”鄭胤說。
“《刺殺小說家》中的CG角色赤發鬼,在數字生物角色整體效果的完整性方面已達到國際一線水平。”蔡猛介紹,CG數字角色的皮膚毛孔制作是視效制作領域的世界級難題,這個角色的特寫鏡頭渲染1幀需花費30個小時,表情變化會導致毛孔產生擠壓拉伸變形和紋理變化,雖然是細微變化,但在塑造大特寫的類人數字生物時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假”的問題就會隨之而來。赤發鬼的制作解決了這項難題,可以在中國電影數字化工業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今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2》,被不少觀眾和業內人士譽為國內視效制作的最高水準。影片中直沖云霄的天空電梯、月球核爆等視效場面讓人印象深刻。談及《流浪地球2》的視效制作,蔡猛說:“我們結合了國內大部分視效制作力量共同完成,影片體現的是整個行業制作水平的進步。”
除了傳統的視效制作軟件,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科技發展對影視制作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科影融合”成為當前視效行業發展熱點。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虛擬拍攝技術是未來改變電影拍攝的新方式,也是影視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虛擬拍攝技術包含虛擬攝影機、虛擬角色表演和實時渲染等諸多技術系統。在拍攝現場可以實時觀看合成畫面,修改數字場景和角色,有利于提升電影創作效率。”熟悉虛擬拍攝業務的謝宜君告訴記者。
諾華視創是國內最早在虛擬拍攝領域“吃螃蟹”的視效公司之一。“2021年,我們視效團隊在制作電影《四海》中的山路摩托車追逐戲時,曾借助航拍掃描技術對海島道路掃描建模,在攝影棚內搭建動作捕捉摩托車,通過虛擬堪景、捕捉摩托車和車手動態數據等,在虛擬環境拍攝生成完整的CG預演動畫,不但省時省錢,還大大降低了演員風險。”米春林說。
“通過視效技術制作的虛擬數字人,具有類似真實人類的皮膚質感、肢體和表情變化,還可以通過算法調用數據庫,實現實時互動,未來有可能取代電影中的真人演員。”丁非同在北京畫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超寫實數字人業務。他表示,虛擬數字人可以通過多領域IP跨界聯動開發,創造豐富的IP價值,是不少公司在積極布局的方向。
通過提前布局、持續深耕,我國虛擬技術的發展與發達國家處在同一起跑線。《“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強調虛擬拍攝等多元化電影攝制技術手段對提升電影攝制水平的重要性。在米春林看來,虛擬制作技術的應用將推動電影制作領域的變革。目前國外也處于探索階段,深化虛擬制作技術在中國影視行業的應用,不失為中國電影產業實現技術超車的良機。
目前,人工智能領域與視效制作強關聯的是AIGC(人工智能自主生成內容)技術。郭建全認為,這是未來最可能發生技術突變和廣泛商業用途的應用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有望在數字角色動畫表演、照片生成場景、previs(預覽視頻)、視效制作流程管理等方面,為創作者進一步提供幫助。
“《流浪地球2》中吳京和劉德華飾演的角色年輕幾十歲的‘變臉’效果就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大量學習,讓其對臉部作出識別變化,提高了視效制作效率。”郭建全說。
在數字技術推動下,電影后期制作邁入高精尖的新技術時代,給視效行業帶來創作模式變革,但也有人產生了“技術壓制藝術”的擔憂。
“在突出電影技術需求重要性的同時,也要把握好技術與藝術之間的合作協同關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孫承健直言,在視效電影的創作中,創作者在展現技術水準的同時,也要將藝術與技術高度融合,實現文學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平衡,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推進國產視效電影高質量發展。
工業化體系初具雛形
視效產業工業化,是指建立一套分工明確、專業化程度高,且能有效配置資源的視效生產系統。“中國電影視效產業工業化是構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內核要素,也是創新驅動中國電影制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環節。”郭建全表示。
對我國電影視效產業化發展歷程進行梳理,2019年是重要的一年。“2019年,視效產業發展逐漸由半工業化、作坊式的生產形態,向工業化產業成型化路徑行進,呈現良性發展態勢。2019年上映的公路類型片《飛馳人生》雖是一部較寫實風格的賽車運動電影,但在制作環節體現出很高的工業技術水平。”郭建全介紹,該影片許多賽車鏡頭是在攝影棚內使用運動控制系統(Motion Control)拍攝完成,拍攝過程非常接近現代電影工業化的生產標準。從鏡頭預覽設計到運動控制系統的準確實施,將視效技術與工業控制技術有效融合,拓展了視效業的工業化外延效應,客觀上也啟動了國內視效產業與其他工業設備業技術鏈的協作關系。
“另一個案例就是2019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它從體系上構建了中國視效電影的工業生產初始模式。”郭建全說,影片拍攝前期,導演郭帆帶領視效團隊做了大量視覺預覽設計和技術測試工作,為項目確立了符合現代電影制作的工作流程基礎,保證了影片的高品質視覺效果,為后來《獨行月球》《流浪地球2》《刺殺小說家》等電影在國內獨立完成制作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國內視效產業工業化發展進程。
“前一分鐘還在春季,下一分鐘就進入冬天”。在鼎盛佳和(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虛擬攝影棚內,高10米、弧長36米的LED大環屏,讓這樣的拍攝愿景成為現實。鼎盛佳和是國內最大的影視劇后期制作公司之一,每年要為上百部影視劇提供視效創意與制作。
“虛擬拍攝告別了傳統綠幕,大幅度壓縮后期制作時間,既節約成本,又提高效率。這是視效產業推進工業化、加速補鏈強鏈的一個縮影。”鼎盛佳和董事長張升說,“推動視效行業發展,不僅要制作出高水準的畫面效果,還要建立一套完備的電影工業流程體系。”
“過去,項目經常沒有明確的制作周期和標準,定剪時間拖、突然提檔等不確定因素會給后期制作環節帶來壓力。”張升介紹,“如今,視效制片項目流程化管理體系日益成熟,保證了大體量視效項目預算可控、產出穩定。”張升介紹,公司組建了幾十人的視效制片管理部門,開發出一套影視后期全流程協作管理系統。根據不同的項目需求,搭建各工序之間的流程配合,制定文件的標準、格式,對素材進行統一分發管理。“要讓劇組拍攝完后把素材放心交給我們,直接帶著片子走。”
前路并非坦途
隨著一項項技術短板被補齊,國內視效行業發展更有底氣,但前路并非坦途。在采訪中不少公司告訴記者,人才流失是當前視效行業面臨的困難之一。
“游戲行業開出的薪水至少是視效行業的2倍到3倍。”北京畫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邵軒表示,游戲行業與視效行業對三維制作、鏡頭合成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類似,收入差距導致視效行業的人才流失較嚴重。
“想通過提高待遇留住人才,需要拓寬電影行業和視效行業的收入渠道。”邵軒認為,當前行業收入渠道比較單一,只能通過票房和制作費來回收成本。在她看來,可以通過技術版權授權、延伸產品產業鏈、建設主題公園等方式擴大電影業營收范圍,從而帶動行業收入提升,留住人才。
小李曾在一家視效公司工作過兩年,他告訴記者,視效行業特別“吃經驗”,遇到不同類型的鏡頭需要不斷學習打磨技術。有的人因為興趣愛好入行,但最終因為吃不了苦而離開。
為解決人才缺失問題,不少頭部視效公司在發力。“2019年我們在成都成立了墨境天育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希望能為公司和行業輸送新鮮血液、傳播技術和經驗。”蔡猛說。
“高校要轉變教育方式,為行業培養更多懂技術與藝術的復合型人才。隨著視效制作難度提升,也對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劉曉清認為,一方面,視效人才培養需從理論體系和實踐創作兩方面入手,多為學生提供創作實踐機會,通過校企聯合培養讓學生提前了解行業動態。另一方面,學校要對學科設置、教學內容等開展前瞻性布局,及時掌握行業新技術。
國內視效行業發展迅猛,但目前仍缺乏自主研發的核心制作軟件,大多引進國外的商業軟件。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實現核心軟件的自主化是當務之急。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高新技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馬緒怡告訴記者,用戶使用國外軟件,隔著一層技術“護城河”,無法對程序架構或數學模型進行調整。如果無法實現軟件自主化,就只能是一個技術跟隨者。
對于新技術和軟件的開發,不少視效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條路走起來非常艱難,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僅憑幾家公司很難實現。“這個行業最后拼的就是尖端技術的研發能力。希望國家能加大對視效行業的扶持力度,比如通過申報重點科研項目或與科研院所合作,對復雜技術難題進行攻關。”蔡猛說。
“可以通過項目制方式,對技術難題予以支持。這樣更有針對性,還可以將研發成果推廣應用到其他影片制作環節。”孫承健建議。
趙 俊
下一篇: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